《中国文化经典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12-10-29浏览次数:1591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

【课程代码】3.102.0431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课程

【适用专业】翻译专业

【开课学期】第5学期

【先修课程】中国文化概论

【总学时数】36         其中理论教学学时:30   实验(实践)教学时数:6

【总学分数】2

【教研室】中西文化研究教研室

【执笔人】徐海铭

【审核人】王恩铭、高健

【编写(修订)日期】20115

 

一、       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开设目的是让英文系和翻译系学生在学习英语和西方文化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获得基本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兼具两种文化的背景知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先秦思想和文化、儒学的开端、两汉时期的思想和文化(儒学成为显学、甚至国家意识形态)、魏晋玄学的形成、道教兴起和佛教(释)进入本土、隋唐思想状况、佛教盛行与式微、禅宗流行、宋明理学的特征等核心的中国文化和思想基本要素,从而对社会文化思潮的形成、积淀、传播和兴衰的基本原理有所领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英语专业学生在未来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从事中西文化(包括哲学和思想史研究)研究过程中将会获得更宽阔的文化知识和思维视角,具备较为广博的文化基础,为他们成为真正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做好铺垫,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教育此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用英语来表达母语文化的基本精髓(跨文化交流,不应该是单向度的西方文化输入,应该也有我们的母语文化输出),同时还可以了解到西方人是如何翻译和理解中国文化知识的。这本身就是文化间的理解、阐释、接受和交流过程的典型样本,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辨思维。

要言之,本课程通过母语文化的传授,考察一些西方人翻译中国文化经典的样本,补充英语专业学生必备的知识营养,拓展其文化视界,拓深其跨语言交流的真正内涵,提高其深层次的文化沟通能力,为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学贯中西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环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周:导论:文化的定义、研究文化必要性及其方法

学时:4

内容:文化的不同定义

重点:文化形成的要素

难点:研究文化的一般方法

 

第三周:先秦时期思想概述及孔子核心思想

学时:2

内容:先秦时代的背景

重点:先秦思想状况和孔子其人和思想要义

难点:孔子思想要义及其影响

 

第四周—第六周:孟子、墨子、老子、庄子核心思想

学时:4

内容:孟子、墨子、老子、庄子的核心思想;

重点:与孔子思想的异同;老庄思想的独特之处及其影响

难点:儒、道思想的雏形

 

第七周:董仲舒及其儒学主张

学时:2

内容:汉代思想文化的大致特征

重点:董仲舒的核心思想

难点:董仲舒的核心思想及其为何被官方变为意识形态的原因

 

第八周:魏晋玄学和道教

学时:2

内容:魏晋时期的文化社会风尚

重点:魏晋玄学形成的原因

难点:魏晋玄学的主要特征

 

第九周:佛教的传入、接受与变形  

学时:2

内容:佛教的大概教义

重点:佛教缘何受到官方和民间的欢迎

难点:佛教传入的时代背景

 

第十周:隋唐佛教的兴盛与式微

学时2

内容:隋唐佛教兴盛和式微的重大事件

重点:兴衰的原因

难点:异域佛教与本土文化的碰撞、接受与抵触过程

 

第十一周:禅宗及其影响

学时:2

内容:禅宗的理路

重点:为何禅宗取代了佛教的许多教义和仪式

难点:禅宗的内在思维和逻辑

 

第十二周—第十五周: 宋明理学及其影响新儒学正统的确立发展与变化   

学时:8

内容:宋朝和明朝儒学的精髓和不同

重点:导致这些差异的各种原因

难点:儒学思想的几个代表人物

 

第十六周—第十八周论文写作:中西文化或思想的某个片段比较 

学时:4

内容:小论文,小组合作、讨论、收集资料

重点:请教专家、成稿

难点:交流、修改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教学原则:强调课堂上师生互动,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式;知识的传授与运用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教师课堂讲解和校外老师讲座相结合;学生阅读文献与合作完成项目相结合。

本课程考核采取课程论文形式,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和思考情况,采取百分制。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本课程在讲授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对西方哲学、中世纪历史和宗教的一些基本知识有所涉及,这样能够把学生学到的有关英语和西方文化有关的知识串联起来,相得益彰,互为参照。本课程的开设能促进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西方文化、宗教流派的了解。

 

五、教材与学习资源

《中国文化经典导论》油印英语教材,南京大学英文系刘海平、朱刚、张冲等编著。

同时结合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英汉双语版)使用。

本课程的讲授者自己根据教学需要,适当选编一些中西文化比较补充材料。

 

课外阅读书目:

1)      He, Zhaowu, Bu, Jinzhi, Tang, Yuyuan, & Sun Kaitai. 2000.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China. Beijing: Foreing Language Press.

2)      Blair, J. G., & J. H. McCormack. 2008. Western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omparisons.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 

3Chuang-Tzu. 1989. Translated by Fung Yu-la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4)  Confucius. The Analects. Translated by Arthur Waley.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5) Fung, Y. L. 2007.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 1 and Vol. 2). Tianjin: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Press.

6) Lao Tzu. 2007. The Book of Tao and Teh. Translated by Gu Zhengkun. 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and Publication Co.

7)  Mencius. 2003. Translated by He Zuokang. Beijing: Huawen (Chinese) Teaching Press.

8)     The Book of Changes. Translated by Wang Rong Pei and Ren Xiuhua. 1993.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9)      Ku, H. M. 1999.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0) 陈来,2004,《宋明理学》(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1) 葛兆光,2001,《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2)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下册),1999,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3) 黄克剑,《由命而道:先秦诸子十讲》,2006,北京:线状书局。

14) 洪修平,《中国佛教文化历程》,2005,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5)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第三版),2006,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6) 鸠摩罗什译,《佛经》,2003,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7) 李泽厚,《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三册),1994,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18)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下两册),1988,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 牟宗三,《宋明儒学的问题与发展》,2004,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 启良, 《中国文明史》,2001,广州:花城出版社。

21) 王阳明,《传习录》,2001,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2) 余敦康,《魏晋玄学史》,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

23)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上下卷),2004,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4) 张中行,《禅外说禅》,2006,北京:中华书局。

25) 周振浦,《周易译注》,2004,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6) 朱熹、吕祖谦编订,《近思录》,2001,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7) 龚鹏程,《道教新论》,2009,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8)许地山,《道教的历史》,2007,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9)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2001,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0)王宗昱,李四龙,杨立华,周学龙编著,《中国宗教名著导读(佛道卷),

2004,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上外英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