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12-10-29浏览次数:2898

 

 

【课程英文名称】Selected Readings in British Literature

【课程代码】2.101.0131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程

【适用专业】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开课学期】第5学期

【先修课程】基础英语、英语阅读、长篇小说赏析、英语短篇小说赏析等

【总学时数】36           其中理论教学学时:30   实验(实践)教学时数:6

【总学分数】2

【教研室】文学教研室

【执笔人】刘思远

【审核人】吴其尧

【编写(修订)日期】20115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为面向英语专业高年级(四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在学科体系中居重要地位。通过教学,使学生对英国近代文学有一个概观了解,帮助学生熟悉近代西方文学流派的发展与变化,同时初步培养学生对英国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该课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充实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

 

二、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二讲: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家

学时:4

主要内容:

  1. 解读《傲慢与偏见》(回答下列问题)

     请借助小说第一章中本内特太太先生的对话,来描述两人的性格特征。

     请描述一下小说的基调(批评的、亲近的、自夸的、严肃的、正式的、讽刺的、幽默的等等)

     小说叙述者怎样评价本内特太太先生?

  1. 解读《呼啸山庄》(回答下列问题)

     谁在叙述故事?

     洛克伍德先生和赫西克里夫先生是什么关系?

     赫西克里夫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洛克伍德先生看来呼啸山庄是怎样一个住所?赫西克里夫先生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为什么叙述者在小说开头提到他在海边与一位美丽的少女的邂逅?这段插曲与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呢?

教学要求:了解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生活和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角色,了解维多利亚时期学界对小说功能的各种观点,了解这一时期对小说的批评理论,理解维多利亚时期小说中女性的复杂社会角色,理解第一人称叙述的叙述效果

重点、难点:叙述视角、女性问题、叙述视角如何使小说取得独特的叙述效果、以及维多利亚时期对女性的定义。

 

第三、四讲 19世界英国小说中的社会形象

学时: 4

教学内容:

1.       解读狄更斯的《大卫·科普菲尔德》

讨论狄更斯小说的人物塑造

讨论小说的叙事结构

讨论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

       2. 解读哈代的《苔丝》

              讨论自然主义小说的特点

              鼓励学生用性别研究理论分析小说

              介绍区域小说家的概念

教学要求:了解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家们关注小说功能的原因,了解维多利亚时期对小说功能的误解,讨论小说是否应当有社会功能,学习通过人物塑造和叙事结构解读狄更斯的小说,学习通过区域小说家概念、自然主义小说特点和性别研究理论解读哈代的小说。

重点、难点:小说是否应当有社会功能、人物塑造、叙事结构、现实主义写作、自然主义写作、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区域小说家、以及性别研究理论。

 

第五、六讲:讽刺语调和人文关怀:1819世纪的英国散文

学时:4

教学内容

1.       比较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散文风格和1819世纪的散文风格

2.       阅读圣经旧约中的几个部分并讨论其写作风格

3.       阅读下列散文讨论各自的风格

约瑟夫·安德森和里奇·斯蒂尔的《罗格·科夫先生轶事》

查尔斯·兰姆的《古老的瓷器》

兰姆的《论烤猪》

托马斯··肯琦的《关于<马克白>中的敲门》

教学要求: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作品如何影响了英语散文写作风格,理解英语散文的独特风格(吸收外来词汇和通俗用于,并适用于各种写作目的包括描述、议论和叙述),理解英语圣经对英语散文写作的影响,理解培根的散文风格和其对后人的影响

       重点、难点:英语散文的独特风格、英语圣经对英语散文风格形成的影响、培根的散文风格。

 

第七、八讲:19世纪英国诗歌

学时:4

教学内容:

1.        介绍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背景

2.        介绍丁尼生的生平

3.        解读丁尼生的 “Break, Break, Break”

4.        讨论“The Lady of Shalott”两个不同结尾的差别,并讨论修改后的结尾如何取得与全诗更为统一的艺术效果

5.        鼓励学生解读“Ulysses”

6.        讨论戏剧性独白在“My Last Duchess”的独特效果

教学要求:了解维多利亚时期人们的失落和困惑,了解19世纪英国诗歌中如何反应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失落与困惑,了解丁尼生诗歌中包含着此类情绪,理解戏剧性独白在诗歌中的独特效果。

重点、难点: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背、该时期人们的失落与困惑、以及戏剧性独白的特征和其独特效果。

 

第九、十讲:舞台上的社会生活:从王尔德到奥凯西的英语戏剧

学时:4

教学内容:

1. 解读王尔德的《不可儿戏》

       介绍学界对王尔德批评的转向

       介绍唯美主义

       讨论王尔德作品的现代性特征

       讨论《不可儿戏》中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关系

       讨论该剧中的“dandiness”

       讨论该剧中人物名字的隐喻

       鼓励学生用文化研究理论分析该剧的主题

2. 解读萧伯纳的《匹格梅里翁》

       讨论该剧中女性的角色

       讨论该剧中习得口音的隐喻意义

       鼓励学生使用话语分析的理论分析该剧的主题

教学要求:理解唯美主义、理解喜剧的特点、理解风尚戏剧的特点、学习戏剧主题分析方法、了解话语分析对戏剧分析的作用、了解文化理论对戏剧分析的作用

重点、难点:风尚戏剧、唯美主义、话语分析理论、以及文化研究理论。

 

第十一、十二讲:信心的侵蚀: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主要小说家

学时:4

教学内容:

1.解读吉卜林的“The Man Who Would Be King”

ü         介绍叙述结构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ü         介绍后殖民主义理论

ü         讨论维多利亚时期王权的概念

2. 解读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之心》

ü         讨论黑色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ü         讨论小说叙述结构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教学要求:理解叙述结构如何帮助实现小说主题、理解颜色如何成为小说主题的象征、以及了解后殖民理论在小说主题分析方面的运用

重点、难点:叙述者的概念、叙述结构、象征、以及后殖民理论。

 

第十三、十四讲:看不见的现实:意识流小说

学时:4

教学内容:

1.解读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

ü         鼓励学生从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分析小说的主题

ü         鼓励学生讨论主人公的顿悟

ü         讨论主人公的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2.解读伍尔夫的 “Kew Garden”

讨论该短片小说的叙述逻辑

讨论小说的时间较现实主义小说的不同点

讨论小说中对话的人物组合类型

讨论意识流写作的意义

3. 解读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

ü         讨论小说中的叙事时间

ü         讨论小说中叙述视角的转换以及意义

ü         鼓励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

ü         讨论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不同点

ü         讨论现代、现代性和现代派三个概念的关联与区别

教学要求:理解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了解意识流小说叙述结构的特点,理解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小说的区别。

重点、难点: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小说的不同特征、意识流、以及现代性和现代主义的关联区别。

 

第十五、十六讲:20世纪新诗歌

学时:4

教学内容:

1.       解读叶芝的“Wilde Swans at Coole”

讨论诗中的语言特色

讨论作为意象的天鹅

2.       解读艾洛特的“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讨论诗中的自由联想

讨论异化感

讨论其反英雄的倾向

讨论诗人在创作中的用词和使用意象的自由

3.       鼓励学生分析一下诗歌

奥顿的“Lullaby”

迪伦·托马斯德“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拉金的“The Tree”

教学要求:理解现代主义诗歌的特点、理解意象派的特点、了解现代主义诗人面临的三重危机

重点、难点:现代主义、反英雄、意象派、现代主义对时间和空间的重新定义、以及诗人创作的自由。

 

第十七、十八讲:英国荒诞派戏剧

学时:4

教学内容:

1.       解读贝克特的《卡拉普特最后的录音带》

讨论老克拉普特与录音机对话的意义

讨论戏剧的其他要素与戏剧主义的关系

2. 解读汤姆·斯托帕德的《罗森克兰兹和格尔登斯克恩已死》

              讨论该剧的后现代特点

              介绍原戏剧的概念与特点

              比较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戏剧

教学要求:理解荒诞剧的特点、理解现代主义文学中形式富含的主题意义、理解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以及其与现代主义的区别。

重点、难点:荒诞剧、文学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共性、差别和关联。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了解英国近代文学的发展脉络;熟悉近代西方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熟悉各流派的主要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要求学生能读懂代表作家的经典作品,并能分析评介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篇章结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文体风格;能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重要的文学术语有相当的了解并能在文学批评中加以运用。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张定铨和吴刚编著的《新编简明英国文学史》及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守仁主编的《英国文学选读》(第二版),两本教材互为补充。教学以文本细读为主,通过分析具体文本了解各文学流派的特点,掌握文本分析的基本方法,并逐步构建起对英国近代文学史的基本认识。

本课程教学以启发式方法为主,讲授、问答,讨论相结合。重点放在代表作家的经典作品的细读,即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文体风格、语言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通过文本细读帮助学生了解英国近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主要流派,文学思潮及作家的创造思想。

 

四、其他

1、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和英语翻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先修课程为英国文学史。本课程的后续课程可包括但不仅限于美国文学史和美国文学选读。

2、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

本课程采用教材为:

1. 张定铨等. 《新编简明英国文学史》.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 王守仁. 《英国文学选读》.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其他教学参考资料包括:

1.        王佐良 《英国散文的流变》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2.        Booth, Wayne C. Rhetoric of Fiction. Chicago: Chicago UP, 1961

3.        Abrams, M. H.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Seventh Edition. United States: Heinle & Heinle, 1999

  • 上外英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