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专业课程链系列公开课
英汉笔译基础(第一学期)
授课教师:杨祎辰(圆桌嘉宾庄驰原老师、唐一辰老师,点评嘉宾肖维青教授)
授课对象:翻译专业二年级
使用教材:自选
课程类别:必修
公开课时间:2020年10月26日第3、4节
公开课地点: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五教楼5206室
主要内容:
圆桌主题:青年教师中的译者:经验与思考
案例一:近代鸦片战争历史类学术著作合译案例(庄驰原)
1. 学术文本的回译问题
2. 合作翻译中的协调问题
案例二:术语表建设在翻译项目中的作用——以《新供给经济学》汉英术语表为例(唐一辰)
1. 翻译活动的项目管理
2. 语料库数据统计分析和术语表建设
案例三 文化翻译与译者伦理:从实践说起(杨祎辰)
1. 翻译文本的普遍特征对文化翻译的影响
2. 译者伦理与专业实践
思政要点:
1. 通过英文史学著作汉译的实践案例分享,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强化国家意识和政治认同,培养严谨客观的学术思维方式,从具体的译例出发,使学生领会翻译职业所要求的基本规范和职业道德素养,从而成为兼具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专业水准的文化交流人才。
2. 自2015年11月中央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中国新供给经济学就成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指导改革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思想,是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的核心理论观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在翻译项目设定初期,基于专业资料和数据统计建设专业术语表,有助于准确翻译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和思想方法,进而更高效地向世界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3. 通过真实的文化翻译案例解析,帮助学生了解翻译文本简略化、明晰化、规范化、平整化倾向对文化翻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译者伦理视角,指出译者的职责是发挥主体性,促进文化间的沟通与合作,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新时代译者应具备的伦理意识及职业素养,以及如何可以将自己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自觉融入专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