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杨仁敬教授应邀做客我院英华人文系列讲座
10月25日晚,著名学者杨仁敬教授做客我院英华人文系列讲座,带来了题为“美国元小说的特点和意义”的精彩讲座。本场讲座同时为英语学院院庆60周年系列活动,由史志康教授主持。讲座开场,杨教授即代表厦门大学外语学院对英语学院60周年院庆表示祝贺,并表达了其对英华学子的祝福和期望。


讲座中,杨教授引领大家梳理了美国元小说的起源与发展。首先,杨教授简略地回顾了当代美国文学中新现实主义文学、后现代派文学、后“9.11文学”这三种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家,指出元小说即为后现代派文学,并借此回顾了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杨教授认为,60年代是美国的多事之秋,期间有越南战争与民权运动,文学上也出现枯竭的现象,作家们纷纷表达他们的焦虑,如Saul Bellow《小说的死胡同》,John Bath《枯竭的文学》、Ronald Sukenick《小说的死亡》等等。在此背景下,许多作家大胆探索,出现了如Catch 22、Pale Fire、V、Snow White等与现代主义小说不同的实验性小说。在如何为此类小说定义上,William Gass(威廉·加斯)发表论文《哲学与小说形式》称之为“元小说”(Metafiction), 后来许多作家和评论家接受了这个说法。紧接着,杨教授阐述了Gass的生平经历以及元小说这一定义提出之后面临的各种争议和抨击。在提出元小说的定义之后,杨教授以小说《在中部地区的深处》为例细致地分析了美国元小说的主要特点,提出了强调小说的虚构性,无情节、无主题、无人物,通过拼贴和模仿,使文本产生了戏仿,达到不确定性和游戏性的效果等特点,认为其主要以矛盾、过分和短路三种手法来表现这些特点。最后,杨教授阐发了其个人对元小说的社会意义和局限性的见解,引发了在座听众的热烈讨论。主持人史志康教授针对当下社会发展,结合生活实际,对元小说的手法、后现代性进行了生动活泼的阐释,引起了在座的共鸣和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