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华动态》:英语专业人文化课改系列专题报道之(一)——正英语人文之本,探英院学子之路,与许立冰老师共话“英语学院英语专业教育人文化改革”

发布时间:2012-12-09浏览次数:845

缘起:

人文精神乃大学之魂

    许立冰老师指出,“人文化课改”并不是英院的新名词。早在2010年夏,查明建教授接任英院院长时,就已提出了这一想法。改革开放以来,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数量迅速增加,各类民办英语辅导类院校更是层出不穷。但大学英语教育却逐渐走向 工具化和模式化。此举虽迎合了市场化的需要,却缺乏了最根本的人文意义上的培养与教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上外英语学院怎样保持其学科发展的优越性?怎样让英院学子真正配得上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上外校训?这些成了查院长想得最多的问题。在回顾三四十年代人才辈出的清华外文系及西南联大外文系的人文培养模式以及国外杰出的教育模式后,查院长提出:英语专业是通过英语来学习文化和人文知识、扩大人文视野、培养思辨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专业。他指出:“人文精神的培育应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应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大学人文教育,即对大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格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其实质是涵养人文精神。”对于这一想法,学院开设学生座谈会调查学生们的意见。结果显示,学生们普遍期待这一新的改革,并希望通过改革其真正感受到人文学科的独特魅力。

    于是,查院长身先士卒,开展了英华人文系列讲座的第一讲《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这一讲座拉开了“英语学院课程人文化改革”的序幕。

征途:

人文情怀润物细无声

许立冰老师表示,这次的课改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充沛学生的人文情怀。它不是一个“局部动作”, 而是一个正本清源的过程,其涉及的范围之广之深也实属首次。

首先是专选课的设置上,1009以及08级的学生是最早接受课改的对象。在他们的选课目录中首次出现了《英语史》、《英国思想史》、《美国思想史》、《汉英名译导鉴与翻译素养》、《比较文学》、《英美文学名篇赏析》、《英语语言与文化测试》、《英汉语对比与翻译》等体现人文化教改精神的课程。

大四精读课的改革是个“大手笔”。英语学院首次将08级精读课改为原著导读的形式,进行“混班型”教育:将原有的精读课被拆分成了五个小班级,内容涉及社会学、《论语》翻译、教学法等方面,以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需要,从而为学生进一步深造铺下了垫脚石。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也是力求让学生从文化上来理解英语这门语言,比如在论语翻译这门课上,老师会在根据自己的理解翻译孔孟之道的基础上举出与此相似的外国哲学家、思想家的箴言,由此及彼,由吾及他,这也是人文课改的一次新的尝试。

英院人文化改革的试点还体现在泛读课的改革上。泛读课不单教材发生改变,考试内容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原本“前缀”“后缀”等内容转由精读教研室的老师负责。泛读课上老师有充足的时间导引学生学习思想精辟、语言曼妙的散文、诗歌、短篇小说、长篇小说。许立冰老师告诉我们,她与高健老师设计的这套泛读教材初衷是让大一的学生们能从浅显易懂的语言中体会到英语的美妙,接触西方人文思想的精髓,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契合,从而培养起对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兴趣。

在课改的基础上,学院还开设了一系列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课外活动,例如“方重翻译大赛”,让同学们有了“真刀真枪”实战翻译的机会。“人文系列讲座”请来各路名家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在开阔了同学们眼界视野的同时,加深了他们对生活与艺术的思考。

前景:

人文课程乃无用之“用”

据图书馆管理员反映,在全校范围内,英语学院学生借书频率最高,学习热情最为浓厚。许老师认为,这样的现象与英院的人文化改革有着紧密联系。同时,通过对12级毕业生发展方向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他们出国读研所选专业呈现前所未有的多元化,这也是课改初见成效的一大标志。“校长读书奖”颁奖典礼上,一日院同学表明自己一直关注着英院的人文化教改,他对英院课程建设的评价是“课程体系是上外所有学院中最完善的”。

课改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人文的气息润物细无声般悄然影响着大家的思考模式和待人接物的态度中。但不少同学还是疑惑人文课程的学习是否真的有用,许立冰老师给出了她的答案:“这是一种‘无用之用’。 ‘君子不器’方能成大器,‘君子不争’方能有大作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慢慢接受人文思想的浸润,从而提高思维品质,拓宽思考的维度,成为一个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人,成为一个面对问题时不急不躁、灵活解决的人。而这种人文情怀和独立人格会陪伴你一生,指引你如何去做一个幸福的人。”

《英华动态》学生记者/祁蔚莲 唐华 林琳 许婉蓉

  • 上外英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