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心得:写在第一届上外国公班毕业之际——顾秋蓓

发布时间:2012-12-19浏览次数:1020

    三年前,随着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公务员班的诞生,我来到了英语学院,成为首届国公班一年级的班导及英语精读老师。

记得当我接到这个班级时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用什么教材?”结果得到的答案竟然是“你来定,并要work out your own syllabus.”这也难怪,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没有蓝本可以参照,就与这个班所在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项目”的名称一样,“创新”二字成了我这四年的关键词。但是中学小语种的学习造成了孩子们英语底子薄的现状,创新英语课可没那么好上,本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世界情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创新人才的目标,除了要兼顾传统的文本学习之外,还需要有一套适合他们而又要融入人文教育理念的英语精读课程,希望能用有限的时间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因为时间与他们而言(由于要兼顾两个学院的课程)绝对属于奢侈品。

虽然我本科读的是会计专业,但是创新的英语学习法倒是没少尝试,结合自己复合型专业的教育背景和西方修辞学的研究方向,我和国公班孩子们的英语学习之路从此拉开了序幕。

最初从每天VOABBC新闻的听力,白天空闲时段的大声朗读,经典名篇及演讲的背诵这些必修课到报摘一月一交,语言点一月一考的强化训练,孩子们慢慢地适应了过来,在“胡萝卜加大棒”的日子里,每一次夜间的office hour就成了我和孩子们放松的交流时刻,有时伴随着即兴的吉他声,所有的劳累都消失了,没有了白天的紧张与兴奋,有的是人与人之间最贴近灵魂的沟通,孩子们说他们很需要这般给心灵加油的时候,谈人生,谈哲学,谈理想,我说我也很需要。记得有一次在小别墅看他们写的书评,兴奋地一夜没怎么睡着,感受到他们语言进步的背后是思想所迸发出的强大生命力。有几位同学的书评竟在后来几期的英华上刊登了出来,读到的时候好高兴。

2009年从美国访学回来后,我就着手将国公班的英语精读课教学与西方演讲教学相结合,希望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更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言语交际能力。经典演讲词成了我们上课的必读,久而久之这些演说家们的人生奋斗故事成了他们学习的榜样,我鼓励他们利用平时泛读的时间广泛涉猎自身所感兴趣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新闻、文化或国际关系等领域的原著阅读,为以后的求学与职业生涯打好基础。虽然他们大多数人英语底子相对薄弱,但正因为他们多语言的学习背景,使他们有了更加广阔的认知天地,这些年里经常读到关于他们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绩;“校长杯”读书征文大赛总决赛选手,全国法语诗歌创作大赛第一名,华东高校辩论优胜奖,香港国际论坛最佳口才奖,长江三角模拟联合国最佳代表团奖,国公班学生亮相“圣加伦国际经济论坛”等等。

时至今日,我在英院的成长随着第四届国公班的到来已进入了第四个年头,在首届国公19位学生即将毕业之际,回首昨天,希望与所有四届国公班的同学老师们共勉。在近四年的时间里有太多个难忘的画面让我铭记,让我感动,更会在今后的每一天里激励着我为教育的理想奋斗不息。

 

  • 上外英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