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接力棒”传递十八载

发布时间:2012-12-19浏览次数:1388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班主任工作的启示

育人“接力棒”传递十八载

http://www.eol.cn2006-05-29 11:21


中国教育报作者:沈祖芸

 

 

 

  开始泛黄的工作手册满满地铺了一桌,哪怕时代变迁、哪怕网络盛行,记录,是不变的习惯——200本《班主任工作日志》就是见证;任凭岁月沧桑、任凭职务更替,分享,是共同的方式——35本、总计200余万字的《班主任耕耘录》就是财富。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的18年里,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200位班主任一茬接一茬地付出着智慧和汗水,无论是80高龄的老教授,还是仅4年教龄的留校生,每一天他们都在执著坚守、无悔奉献。

 

  严师慈母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老教师,已是80高龄的李珮莹至今仍对班主任工作如痴如醉,虽已退休在家,可《班主任耕耘录》她每期必看。“现在不再上课了,可脑子却不能落伍哦,看看《耕耘录》既可以重温当班主任的美好岁月,也可以通过关注青年教师的教育心得给自己注入些新鲜养分。”李珮莹教过数不胜数的学生,也创造过数不胜数的教学方法,可她依旧执著探索。

 

  接受记者采访时,李珮莹的开场白就是“教书育人,是理想,是信念,是目标。一个以教书育人为神圣职责的教师,其能量来自八个字‘爱在心头,严字当头’”。在李珮莹看来,爱学生是合格班主任的基本要素,然而对学生的爱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上,要体现在老师自身的严于律己和言传身教上。尤其是精读课老师,课时量大,教学时间长,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课后,和学生接触的时间都很长,因此更要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学生求知和求真之路的领航人。

 

  作为一名老教师,李珮莹非常注重与学生家长打交道,努力使家长也成为教育的重要力量。班里有许多外地学生,由于对上海的生活环境一时无法适应而非常想念家乡。于是,写家信、去探访成了李珮莹常干的事儿。李珮莹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年有一位外地男生,突发急性肝炎住院。李老师每天都去探望,并为他熬粥煲汤。出院的时候,医生们高兴地说:“你看,你妈妈来接你啦!”只见李老师向男生挤了挤眼睛,男生幸福地笑了。9年之后,李珮莹收到了这位男生从东北捎来的新婚喜糖,还有充满感激之情的书信。李珮莹的眼睛湿润了,“还有什么比学生的成长成人更快乐的呢”!

 

  这样的感谢信在李珮莹的家里存放了一大摞。有一位女生平时沉默寡言,可她却在19921230日这天给李老师寄来了贺年卡。卡的正面是“猜猜我是谁”,里面则写道:“我曾经反感过您的严厉,然而通过一学期与您的接触,我慢慢接受了您的严厉,这是您爱的表达方式,严厉的背后有宽容、是期望。我不会辜负您的。当有一天您为我们感到自豪的时候,那才是我最自豪的时刻。”李珮莹常常用学生们的这些言语来鞭策自己丝毫不能懈怠。

 

1993年,社会上开始冒出“好儿女志在西方”的流行语,折射了当时愈演愈烈的“出国风”。李珮莹有些担忧。靠一味的堵,告诫大家不要盲目出国,这不是办法。思考良久,李珮莹召集班委会于“五四青年节”前夕策划举行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英语研修会。在激烈的讨论和恰当的评点中,同学们的想法逐渐一致起来:好儿女应当志在四方,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班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这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式也被“定格”下来,为许多班主任仿效。

 

  “教师确实是蜡烛,但它照亮的不仅是学生,也照亮了自己。当一个教师最大的幸福、最大的成就感和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你在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自己也在亲历着成长成才;你在为学生辛勤耕耘的同时,抱有收获的期待,而那份收获的快乐必将如期而来。”李珮莹常说:“如果有来世,我还要选择当教师!”

 

  有人说,传统式的严师慈母型班主任已经落伍了,可李珮莹却认为任何一种类型的班主任都有各自所长和所短,严师慈母一般适用于年龄偏大的老教师,这能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同时也具有善于跟家长打交道的特点。

 

  将心比心

 

  留校4年连任班主任的刘思远是个活泼而有个性的女孩。从外表来看,记者猜想她当班主任一般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亲密无间,打成一片,因为年龄与大学生相仿,自然会产生许多共同语言;二是无所适从,驾驭不了,因为年轻女孩子当教师哪儿来威信呀。事实却出乎记者的意料,她不仅扛起了重担,而且十分出色。秘诀在哪里?刘思远告诉记者,“将心比心,试着体验”。

 

  遇到棘手的难题,刘思远喜欢静立三秒钟,想一个问题:“当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她认为,每个人都会有一点点偷懒和叛逆,声色俱厉地说“不”,并不一定会取得效果,应该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疏导。

 

  有一次,一个成绩十分优秀的男生向刘思远提出,周三不打算上刘的课,因为要去附近的另一所高校看一部向往已久的外国影片。刘思远原本十分生气,可她压了压火,想了想说:“周三的课我也安排了看美国影片呀。”“可是我还是想看那部。”男生倔强地说。“周三的美国片是老师认为的佳片,你如果放弃会后悔的哦。不过,你想看的那部也很不错,这样吧,老师有影碟可以借给你回家看。”刘思远耐心地说。没有过激指责,只是娓娓道来,可这几句话把男生折服了,他点头保证周三一定不逃课。

 

  社会转型期带来的贫富差异也直接影响到高校校园生活。经过一番“侦察”,刘思远发现上海本地学生有看不起外地学生的现象,而外地考入的部分贫困学生自卑和防备心态比较严重;有学生在食堂一顿就吃二三十元,而有的学生则选择一道素菜了事。这就是新形势下遇到的新问题。怎么办?刘思远开展起两地学生的结对活动,鼓励上海学生利用假期到外地同学家作客,并对当地经济、生活等问题进行调研。一学期结束后,她在班级里举行了“我与外地同学的故事”演讲会,每位同学用英语表述了自己的感动。

 

  “当代大学生期盼沟通,渴望亲情。我们做导师的就要做到善于倾听,学会和学生作敞开心扉的交流。”年轻党员教师刘思远为了做好学生心声的倾听者,一上任,便立即把自己的手机号码、邮件地址、家庭电话,甚至QQ号等联系方式统统告诉了学生,与学生建立和保持热线联系。

 

  走进学生的心田,关键要明确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定位。2002年从新西兰回国的许立冰谈起这一点,体会颇深。许立冰从小学念到大学,一路上都碰到好老师。她为此而庆幸,并由此萌发了一种感恩的心态。许立冰作为担任本科生导师的主课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始终怀有感恩之心。她常常被学生们的信赖感动,被英语学院良好的工作环境感动,被身边教师们坚持18年尽心尽责地教书育人,撰写工作手册和《耕耘录》而感动。“有了《耕耘录》,我对学院教学工作情况、同学心声都十分清楚。”许立冰在上课时有的放矢地在dutyreport安排了学生有兴趣并能引发他们思考的热门话题,从而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进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许立冰由此得出的体会是:“精读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传授的课堂,还是各种文化思想直接传播和潜在争夺的场所。作为主课老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尤其是在当前,要利用精读课,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特别重视把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春风化雨般地融入课堂教学,融入学生的心田。”近日,许立冰又把自己的这些课堂教学心得写进了最新一期的《耕耘录》里。

 

  为学生真诚付出的总能得到回报。天性浪漫的英语专业学生总是比老师们更容易记得自己的生日。刘思远至今对那一幕仍记忆犹新:那天她迈着有点虚弱的步子走进教室,突然,三十多张记满学生祝福的贺卡“蜂拥而至”,昏暗的教室立刻灯火通明。“生日快乐!”同学们的声音久久回荡。“有什么比为孩子们付出更有价值的呢?”刘思远的内心增添了继续当好班主任的信心。

 

  智慧创造

 

  已有10年班主任经历的吴刚说过一句令记者始终难以忘怀的话:“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保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我常常要求自己对所说的话负责,连自己都不会相信的话不要拿出来教育学生。我宁可教育效果弱一些,也不会绞尽脑汁地去说一些违心的话。”

 

  这种感受来源于他的一位朋友的经历。那位朋友也是本科生导师,刚上任时,他下定决心要做学生的朋友,就花了大量精力与学生打成一片,可过了不久,他就对这样的生活厌烦了,认为学生们整天“缠”着使他没有自由的空间,于是渐渐和同学们的关系疏远起来。吴刚由此告诫自己不要成为这种没有毅力和恒心的教师,如果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宁可一开始少付出一些,师生关系的确立并相融是一门学问,像朋友那样的处理方式会对学生造成更大的伤害。

 

  吴刚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登山的向导”。有感于现在的学生“喜新厌旧”,即喜欢新理论、新观点、新思路,厌烦说教,厌烦盲目乐观,厌烦故弄玄虚。对此,吴刚在上课时或在officehour的时间里,总是努力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现在的同学在不少方面要比我们强,他们知识面之宽,使我们当教师的不再占有绝对优势,师生间的知识差异也不像过去那么悬殊了。有时他们做的present中,有的单词用得很漂亮,连我也不一定会想到。”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也应该向自己的学生学,吴刚提醒自己要做到“一高一低”,即把学生看高一些,把自己看低一些。自己必须加紧“充电”;同时,只有先做好学生的表率,才能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从各方面的条件看,许立冰都非常适合当一名班主任,她耐心而富有激情,并能创造出许多新方法吸引大学生。她在每堂课的前十分钟总是安排话题辩论。有一次讨论“爱”的主题时,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有同学意犹未尽又在课后的预约时间里向许立冰讨教正确的恋爱观。看到几位稚气未脱的学生,小心翼翼地询问“我爱上一个女生是不是很不应该”时,许立冰觉得很可爱,她耐心地告诉学生,春天会到来,孔雀会开屏,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我们应该积极对待,恋爱本身是美好的,但我们还要抓紧时光处理好学业。

 

  对于常常迟到、早退的同学,许立冰没有采取勒令的方式,而是告诉同学们一个知识:“纪律是什么?是对人的行为方式的条款约束。早在远古时代,部落与部落间生存的方式就是靠纪律,谁违反了纪律,就可能遭淘汰,而今后无论踏上哪个工作岗位,各种岗位条例也是一种纪律,必须履行,因此从学校读书开始,我们就应该遵守纪律。”此番讲话之后,再没有学生迟到过。

 

  马乐东和刘炎,在学生心目中,既是教学认真、工作踏实的严师,又是待人和蔼、很善于欣赏学生的兄长。他们对学生思想状况的变化了如指掌,现在的大学生往往认同感强,践行能力弱;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弱,主体意识强,集体意识弱;另外心理承受能力也有所欠缺。针对这些特点,马乐东认为,教师在学生面前不能高高在上,要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完成先做人、后做学问的转变。刘炎更有感触,现在的学生往往在大一时就开始关心就业,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大学里固然是学专业的,但更重要的是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那么毕业后就不必畏惧用人单位的挑剔。放在哪里都会成为一块好钢。

 

    链接

 

  照亮学生也照亮自己——《班主任耕耘录》摘抄

 

  班主任作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之一,必须从过去的谆谆教导过渡到循循善诱中来,从为学生指出一条生活道路变为协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人生道路。现在的学生思维独立性及自我意识都增强了,他们不再轻易盲从,却有时也会无所适从,这个特点告诉我们,既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又要善于适时地引导。——史志康(1990)

 

  课堂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地方。上课时特别是提问或讨论中,往往会涉及课文以外的话题,有意识地联系实际,敏感的教师往往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洞察一些问题。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也可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还能帮助学生端正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方飞(1991)

 

  教师要勇于向学生学习,任主课的班主任更应如此。即使在指出学生作业中不足或错误之处时,如果说上一句“某某学生这句句子的前半部分比我的说法好,只是后半部分再改进一下就更好了”,该同学一定会很高兴的,其他学生也会露出愉快的笑容。为师的要做到师不惰,向学生学习也是很重要的。——史颂权(1992)

 

  我个人并不反对大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拓宽自己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尽可能多地学习各种有用的技能,但这必须在保证专业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如果一味地赶时髦,主次不分,不切实际地拉长学习战线以求遍地开花,将自己的长处化为短处,最后吃亏的还是学生。因此我们做专业教师的班主任有必要,也有责任把这些想法告诉学生,提醒他们。不知其他教师以为然否?——冯慎宇(1996)

 

  年纪大的教师能当好班主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吗?这是经常困扰着我这个“老”班主任的问题。经过实践与思考,我认为必须调整好心态,克服消极情绪,主动接近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爱心和责任心缺一不可。数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意识到每个班级都有独特的个性,如何挖掘集体和个人的潜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王璜(1999)

 

  我所理解的新时代班主任形象必须具备以下几点:一是在教书方面要敢于承认自己在知识上的局限;在学习方面如果不能高屋建瓴地寓意指导,那不妨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以自己的经验或教训使学生少走弯路。二是在育人方面要对学生诚实,不要把自己怀疑或根本不相信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学生们是怀着不同目的和期待走进大学的,虽然我们的责任是帮他们尽可能选择有意义的生活方式,但绝不能越俎代庖,而要学会尊重。三是要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凡事设身处地地多为他们着想,不要老是抱怨学生一代不如一代,要善于点燃他们年轻的热情。——吴刚(1999)

 

  如何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我尝试过一些方法。在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开学后不久,我便将学生的座位摆放作了调整,将原来一排排面向讲台的桌椅改变成现在“U”字形,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在每次上课前的“值日生报告”中,我也鼓励学生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短短几分钟当作锻炼英语表达能力的好机会。另外,多样的集体活动也是促进彼此关系和谐,增强凝聚力的有效方法。愿与教师们分享。——侯靖靖(2000)

 

  上外松江校区远离市区,使得学生与外界交流,特别是与所学语言国家人员的接触大大减少,其外语口头表达的实践环境不够理想,校方应予以考虑,在积极营造校园良好氛围的同时,还应更多地安排中外交流活动。作为班主任更应该做个有心人,千方百计地为学生着想,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这对学生的专业提高及视野拓宽必有好处。——王磊(2003)

 

  刚刚过去的班歌比赛让我颇有感慨。因为没有获奖,班级里的每个同学都认为是一次失败,纷纷在周记里找起了原因。有同学竟说是因为自己染了头发导致仪表不够整齐;有同学说是自己的吉他有些失误,音响效果没有调试好。作为班主任导师,我很欣慰,我看到的不是一场失败,而是这个班级里的所有同学手拉手的一次聚会。获奖固然好,不获奖也不是失败,因为我们看到了团结的力量,集体的斗志。——马乐东(2004)

 

  时间到了,夹着书,急匆匆地走向再熟悉不过的教室。从教三年,这一切习惯得如同条件反射。奔走在去教室的路上,和迎面认识的、不认识的微笑着的同学打招呼,忽然之间,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在心底流动。三年以来,有过疲惫,有过厌倦,有过困惑,然而迷雾散尽之际,充盈于内心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踏实感。我知道,这是班里的学生带给我的。——葛忆翔(2005)

 

    点评

 

教书育人的宝贵财富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

 

  加强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迫切需要和永恒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师群体在全力投身于教书育人第一线工作的同时,坚持18年撰写工作心得体会,并连续不断地结集汇编了《耕耘录》,约200多万字、400多篇文章,是他们教书育人的真实写照。

 

  师德建设虽然是一个老话题,但决不能泛泛而谈、不着边际;而应该是一件很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细化和量化的工作。《耕耘录》里面的大多数文章,并无深奥得让人难以捉摸的理念,也少有空洞无物的泛泛而论。她来自于并用之于教师的教书育人实践,可谓是小中见大,朴实无华,却是相当地管用。我相信,这些内容不仅能给上外英语学院的教师们颇多实际帮助,而且也能给上外乃至其他高校正投身于教书育人实践中的广大教师和专兼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颇多的教益和启发。

 

  高校教师要让学生心悦诚服,从心底里将老师当作自己求知和求真之路上的领航人,就一定要自觉地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英语学院用18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要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靠的是坚持,只有坚持才能打动人心;只有坚持才能收获希望。在思政教师任务已经明确、辅导员制度日趋完善的今天,要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大环境,接下来需要突破学科教师队伍这一环节,而英语学院恰恰给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英语学院班主任群体生动诠释了“今天如何当教师”这一命题,可以成为师德建设的丰富教材。

 

  上外英语学院的老师对学生“爱在心头,严字当头”,他们“把学生当朋友,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用心灵架起了一座师生沟通的桥梁;他们把爱学生作为合格的本科生导师的本分;他们把对学生的爱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上,同时也体现在老师自身的严于律己和言传身教上。从《耕耘录》的一篇篇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高校的老师尤其是担任主课教学的老师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课后,和学生接触的时间都很长,他们对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所起到的作用是何等的重要。所以,积极地发挥好高校教师尤其是主课教师在教书育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应该成为我们高校党委和各级党组织充分重视并加以推进和完善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师德教育重在中青年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是高校发展建设的希望所在。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从培养机制和激励制度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为提高他们的师德、师能和师智水平精心设计和不断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项目和做法,是十分必要的。上外英语学院以《耕耘录》作为加强全体教师的师德教育和着力培养青年教师的一个交流平台,一个有效的工作载体,经过18年的孜孜耕耘,在上外英语学院党组织和老教师的精心指导和率先垂范下,青年教师们自觉践行以教书育人为本,以敬业奉献为乐,以助生成才为志。因此,这18年,也是加强培养青年教师,促使青年教师在思想上、业务上和职业道德等方面不断进步的18年。

 

十八年记录“如何当好教师”上外英语学院《班主任耕耘录》在沪发行

 

 

http://www.sina.com.cn 2006091108:15 东方网-文汇报

 

  据新华社上海910日电:怎样走进学生心灵?怎样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老、中、青三代教师18年来不间断地记录了200余万字教育心得,在相互交流中共同成长。近日,精选了400余篇优秀班主任心得文章的《班主任耕耘录》正式在上海发行。英语学院的许立冰老师告诉记者:“《班主任耕耘录》对我这样一个中年教师来说,既能感受到年轻教师生气勃勃的工作热情,又能看到中老年教师们炉火纯青的工作经验,取长补短,极大地推动了工作,我以有这样一个集体而自豪。”

 

上外教师坚持十八年撰写《班主任耕耘录》

www.sh.xinhuanet.com     2006-06-05 15:57:13

新华网上海频道6月5日缪迅报道 

春末夏初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校园,一片浓郁的绿荫。走进风格典雅而又庄重的英语学院教学大楼,一眼就看到墙上的镜框里都贴着一本本《班主任耕耘录》和一篇篇由学院的老中青三代教师撰写的育人体会文章。我们的眼光被吸引着,不由得一篇篇地细细读了起来。     

    "今天的大学教师怎样做好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航人""怎样发挥主课教师的作用,把教学和育人完美结合起来""怎样发挥出党组织、教师和学生辅导员的综合优势,树魂立根,合力育人"------一篇篇由上外英语学院教师来自于教书育人第一线的实践,用满腔热情和许多的心血和智慧写就的《耕耘录》,回答着这一个个重大的课题,也给了我们颇多的启迪,让我们深深地感动和由衷地发出感慨。同时,也引领着我们怀着钦佩的心情走进这个由一群平凡的大学教师组成的一个不平凡群体中,急切地想了解:上外英语学院的这些可亲可敬的教师是怎样坚持十八年的漫长岁月,在《班主任耕耘录》这一教书育人的交流平台上孜孜不倦地求索、思考并获得如此丰硕的成果的-

 

信念篇:"老师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

 

    英语学院的《耕耘录》可以说是老师们十八年耕耘和收获的一个写照、一个缩影、一个完美的记录。"

 

    早在1987年,上外英语学院就率先在全国推出班主任工作制度,并对其职责范围和考核办法作了相应规定。明确班主任须由主课教师担任,这一制度一确定立即实施并延续至今。     

 

    十八年来,每当新学期来临,由院长聘任的班主任就会收到三份"礼物":一是《班主任职责规范及考核办法》让班主任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二是四年为一个周期、接力记录的《班集体工作手册》,可用来撰写班集体日志;三是每学期将班主任、主课教师和辅导员撰写的心得体会和工作经验结集出版。于是,《班主任耕耘录》便这样应运而生。     

 

    《班主任耕耘录》记载的大量结合教学和管理做好育人工作的经验和不少行之有效的做法受到了英语学院乃至上外各院系老师们的欢迎和好评。《班主任耕耘录》问世以来,始终受到了上外党政领导乃至上海市有关部门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上海市的一些新闻媒体和《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中央级媒体都曾进行过宣传报道。上海市科教党委领导和一些高校的教师们称赞《班主任耕耘录》是"教书育人的一个难得可贵的好典型"     

 

    "教书育人,是理想,是信念,是目标。一个以教书育人为神圣职责的老师,其能量来自八个字'爱在心头,严字当头'"。今年已八十高龄的李珮莹老师提起《班主任耕耘录》就充满激情地侃侃而谈起来。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李老师依然在上外英语系(英语学院前身)任教。她教过的学生数不胜数。回顾自己漫长的教学生涯和至今仍念念不忘的众多当年的"弟子",李老师说:"学生好比是教师的命根子,爱学生是合格的班主任和本科生导师的本份。但对学生的爱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上,要体现在老师自身的严于律己和言传身教上。尤其是精读课老师,课时量大,教学时间长,无论是教学过程中还是课后和学生接触的时间都很长。所以要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学生求知和求真之路的领航人。'人才人才,人在才先'。这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老师在传授知识时首先要教会学生会怎样做人。"李老师还对以往人们通常把老师比喻为照亮别人牺牲自己的"蜡烛"这一说法作了一个"颠覆"。她说:"老师确实是蜡烛,但不仅仅是照亮学生,也照亮了自己。做一个老师最大的幸福、最大的成就感和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你在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你也在成长成才。你在为学生辛勤耕耘的同时,抱有收获的期待,而那份收获的快乐会如期而来。是啊,当曾被李老师严厉批评过的学生每年春节都会寄来贺卡遥祝恩师快乐时;当曾在患病时受到李老师母亲一般关爱的学生结婚时送来喜糖时,李珮莹老师总是会欣慰地感到,做一名教师,真好!

 

    "如果有来世,我还要选择当老师!"李老师这句话,让与会的所有人感动。

 

实践篇:"春风化雨般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走进学生的心田,关键要老师明确与学生的关系定位。许立冰老师对这一点体会颇深。许老师自己从小学念到大学,一路上都碰到好老师。她为此而庆幸,并由此萌发了一种感恩的心态。许老师说:"作为担任本科生导师的主课教师,我对学生有感恩之心。我感动于学生对我的信赖,还感动于英语学院为我和所有老师创设的工作环境,感动于身边的老师们坚持十八年尽心尽责地教书育人,坚持十八年认真地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入《班主任耕耘录》,有了《班主任耕耘录》,我对学院教学工作情况、学生的心声都很清楚。我在上课时就能有的放矢地在duty report安排学生有兴趣而又能引发他们思考并得出正确认识的热门话题,从而做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许老师谈到,有一段时间,班上的学生对"何为爱情、何为友谊"这个话题讨论得很热烈。于是她因势利导,让学生提前准备,在课堂教学的duty report时间开展讨论。学生对何谓真正的爱情和友谊这一话题的讨论之深入,场面之热烈,让许老师欣慰,讨论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许老师由此得出的体会是:"精读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传授的课堂,还是各种文化思想直接传播和潜在争夺的场所。作为主课老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尤其是在当前,要利用精读课,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特别重视把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春风化雨般地融入课堂教学,融入学生的心田。"许老师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心得写在了最新一期的《班主任耕耘录》里。

 

沟通篇:"把学生当朋友,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

 

    "当代大学生期盼沟通,渴望亲情。我们做班主任、本科生导师和辅导员的首先要做的是:随时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和心理变化,善于倾听,学会和学生进行敞开心扉的交流。"年轻的党员教师刘思远为了做好学生心声的倾听者,为她的学生从思想、学业、交友、生活等方方面面排忧解难,指点路径,一担任导师后,她就立即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电子邮件地址、QQ号乃至家里的电话等联系方式一古脑儿全都告诉了学生,和学生们建立和保持了"热线联系"。刘老师的学生随时可和她联系。有时,深夜十一点多了,学生也会来电求助或咨询。说起班上学生的情况,刘老师说:"班里有些来自外地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学生,学习有压力,生活有困难,和同学相处也有不愉快或不和谐的地方。每当他们感到困惑的时候,我就会通过网上聊天、发短信、当面交谈等方式进行疏导。和学生们讲自己当年成长的经历,师生间由此变得很信任。"刘老师颇有感触地说:"对学生的引导是一项集成化工程,班上的不少学生远离父母和亲人,我们做老师的,不仅要在思想上引导学生,还要在生活上关心和体贴学生,在情感上感动学生""做老师的最大的欣慰,是学生通过我的疏导,解决了困惑,心态变得很'阳光',在各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进步。"刘老师如是说。

 

    马乐东和刘焱两位老师,在学生们的心目中,既是教学认真、工作踏实的严师,又是待人和蔼、很善于欣赏学生的兄长。说起他们各自班上学生的思想状况,两位老师都认为,现在的学生和他们当年自己当学生的时候相比,存在着几个反差:即认同感强,践行能力较弱;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较弱,主体意识强,集体意识较弱;另外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如他们当年做学生的时候。 "我的不少学生在懵懵懂懂的孩提时代就在崎岖路上竞走了。他们都是从竞争中走出来的,小学、中学、大学,就像考状元一样,每上升一个台阶就是一次竞争。"马乐东老师说起他的学生在充满感情的同时又不免露出一丝丝牵挂和担心。"现在,有的学生已经不把学习好、成绩棒作为他们唯一追求的目标了。他们觉得首先要生存得好,首先要寻找到发展自己的最佳途径。刻苦学习已经不是唯一的选择了""针对学生身上出现的这种新情况新特点,我们做老师的在学生面前就不能高高在上,或用一些连自己也说服不了的道理来企图说服他们。我们要做的是: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完成先做人、后做学问的转变"。刘焱老师也颇有同感地说:"现在的同学比起当年的我,要现实得多。他们往往在大一时就关心就业,对自己所学的英语专业也有担心将来专业用不上或就业时比不过复合型专业等忧虑。所以,我们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来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比如,和学生讲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大学里固然是学专业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一种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那么毕业后就不必畏惧用人单位的挑剔。就能放在哪里都是一块好钢""和学生讲这样的道理,学生听得进,很容易接受"。马乐东老师补充道。

 

    诚然,仅仅靠上外英语学院教师群体的力量很难根本改变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躁动和肤浅,但上外英语学院的这些教师都在努力地尽心尽职地维护着他们所在的上外校园和自己学院小环境的安宁氛围,努力地让自己的学生在四年大学求学求知时间里,专心致志地读书,聚精会神地上课。执着不悔地向知识的金字塔顶端攀登。尽可能地让学生减少一些因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的不安宁的浮躁和郁闷。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上外英语学院的学生一直以来都是以学风纯正,外语基本功扎实过硬而为全校和社会上用人单位所称道。一位学生因此有感而发:"在上外,只要你学得好一些,学得多一些,能力就会强一些,信心就会倍增,就会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已有十年班主任工作经历的吴刚老师把自己的老师角色定位于"登山的向导"。有感于现在的学生"喜新厌旧",即喜欢新理论、新观点、新思路,厌烦说教,厌烦盲目乐观,厌烦故弄玄虚。吴老师说:"我在上课时或在office hour的时间里,总是努力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来不用不着边际的海阔天空来和学生侃""现在的同学在不少方面要比我们当老师的强,他们的知识面之宽,使我们当老师不再持有在这方面的优势,师生间的知识差异不像过去那么明显了。有时他们做的presentation中,有的单词用得很漂亮,连我一时也不一定会想到""我觉得,在当班主任和本科生导师时,我们应该注意工作方法,要做到'一高一低',即把学生看高一些,把自己看低一些。自己必须加紧'充电';同时,只有先做好学生的表率,才能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曾经担任学生辅导员多年,现在担任班主任和主课教师的蓝茹老师深有体会地说:"要当好一名受学生欢迎、当之无愧于学生领路人的老师,首先就要立师志,修师德,练师功,树师表。在英语学院里,学院党总支多年来坚定地把抓好师德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学院党总支书记张燕燕老师为了办好《耕耘录》更是倾注了难以计算的心血。为什么老中青三代教师都爱看《耕耘录》?为什么《耕耘录》会得到学校领导、师生乃至社会上的褒扬?我想,因为《耕耘录》里记载着我们老中青三代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征程上一路走来的脚印"

 

价值篇:《班主任耕耘录》:永远是我们用责任和爱心浇灌的园地

 

    说起已经办了十八年的《班主任耕耘录》。上外英语学院的教师都有些激动,有些感慨。李珮莹老师说:"十八年来,《班主任耕耘录》里的每一篇文章,我都反复阅读,就像看着自己辛勤劳动的果实一样,心里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最近几期的《班主任耕耘录》写得更精彩了。从中我看到了我们的中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上比我当年的方法更多,理念更新。"许立冰老师说:"《班主任耕耘录》记载的决不仅仅是班主任、本科生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体会,它更宣示着一种精神,一种执着地坚守在教书育人岗位上的忠诚和合力育人培养祖国栋梁之材的氛围。"刘思远老师说:"作为《班主任耕耘录》的一名参与者,我从中看到了自己走上教师岗位后逐渐成长的轨迹"。吴刚老师说:"《班主任耕耘录》坚持办了十八年,并不是依靠一种行政的力量,而是老师们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高度自觉地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必然。看来,我们的《班主任耕耘录》一定会越办越好。何止是十八年,一定会八十年、一百年地办下去。因为,教书育人,是我们一代一代老师永恒的使命"。马乐东老师真挚地希望他心中的《班主任耕耘录》"永远是那么朴实无华,以小见大。来自于和用之于教书育人的实践,那么实在,那么管用"。蓝茹老师说:"无论是在当辅导员的时候,还是现在担任主课老师,我从一期又一期的《班主任耕耘录》里领悟到不少做好工作的'秘诀'。那里,没有一句空话,我时常惊喜于《班主任耕耘录》里面的精彩文章给我的颇多启迪。"

 

    英语学院党总支书记张燕燕老师年轻时曾就读于上外阿拉伯语专业。为了工作需要,她几易岗位,放弃了自己的专业追求和喜好,在英语学院一干就是20多年。担任学院党总支书记至今,张燕燕老师为英语学院的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可谓是全力投入不计付出。她的亲和力、她那独特而深入细致的工作方法和风格,在学院老中青三代教师和整个上外校园里赢得了口碑,树立起了高校基层党的工作者的好榜样。而《班主任耕耘录》更是张燕燕老师花费大量心血和智慧的"得意之作",也是英语学院和整个上外加强师德建设和大德育工程的一个宝贵品牌。

 

    谈到《班主任耕耘录》,张燕燕老师归纳道:这是我们英语学院全体老师的一笔'共同财富'。在新时期,教书育人工作不断面临着新情况、新机遇和新挑战,《班主任耕耘录》一定会通过全学院老师们的共同努力和精心哺育,不断地用自己的新的心得、新的领悟和新的成果,来回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来继续做好教书育人这篇永远要写下去的锦绣文章。"()

 

 

 

  • 上外英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