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上外英语学院和研究生院于2018年5月至12月期间隆重推出“上外研究生学术训练营”(翻译研究类),主要形式为翻译研究高端学术讲座和翻译工作坊,本次讲座系该学术训练营第二讲。
2018年5月21日13:30-15:00,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先生在上外虹口校区图书馆604室带来主题为“‘一带一路’——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及翻译新的发展机遇”的学术讲座。
黄友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翻译系列高级职称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全国翻译研究生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外语中文译写规范和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部际联系会议首席专家,《中国翻译》杂志主编、《公共外交季刊》编委会副主任、《大中华文库》副总编辑。曾任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兼总编辑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任、国际翻译家联盟副主席、中国翻译协会秘书长。长期参与党政文献对外翻译,曾为党政领导人担任口译。曾参加党政文件和领导人讲话的翻译和译文审定工作,包括《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卷、二卷)等文献,主持编写《汉英外事工作常用词汇》和《汉英翻译词典最新词汇》。
讲座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分别为: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战略需求(外国语言和文化研究在国重要性越加突出)、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方向(广阔的国际视野)、人才培养目标(跨学科跨文化学习与研究最终要服务于构建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
黄友义先生以学习翻译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回顾了自身经历的两轮翻译高潮:一是改革开放引发的第一轮翻译高潮,重点是学习,以外译中输入为主;二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外译中大量增加。“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语言服务,翻译界提供的语言服务能力支持“一带一路”走得更远。结合统计数字,黄先生强调,翻译工作量剧增的同时,中译外的比例也大大提升,于2011年超过外译中,占比54%,并在2014年达到60%,这一“里程碑式的变化不可忽视”。“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多个国家有所联系,凸显专业翻译人才的缺乏,“尤其是小语种,如阿拉伯语和土耳其语人才”,同时也需要外国同行的参与,海内外对此也采取多种方式作出努力,如出版社之间的合作、版权转让、鼓励外国人写作中国题材图书等。
讲座的第二部分主要围绕培养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的外语人才展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传统、经济发展阶段、自身需求不同,翻译人才培养作为“知识支撑”和“人才储备”,既需要懂外语,又需要懂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扩充知识面。此外,欧美国家可能存在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消极看法,了解外国人的心态、采取恰当方式正确传达中国观点需要外语人才的参与。黄先生列举了中外交往的具体事例,翻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可谓不重要。重要场合的交流触及政治敏感性问题,更容易造成误解,翻译应当避免制造冲突,以国际意识审视,从中协调。The Ugly American中生动的描绘也给我们以启示:一带一路背景下学习外语,不仅是学习语言,还有文化,能够以适当方式为当地带来便利。
最后一部分谈到跨学科跨文化学习与研究最终要服务于构建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什么是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呢?通俗地说,就是在中国发言时外国人能够正面理解、听得懂、并且听得进去。当前国际话语体系由西方主导的,存在对中国的误解。中国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超过30%,话语却未能达到相当比重。外国对中国的了解仍然不够全面,如看到“伟大民族复兴”(rejuvenate)往往联想为“dominating everything under heaven”,因为他们看到的是蓬勃发展、日益强盛的中国,并不了解中国的历史。黄友义先生认为,翻译水平约等于50%语言能力+40%知识面+10%态度,在中译外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应当引起注意。他展示了多例表达欠妥的改译或译法的推敲过程,并提出在当前背景下,外语人才研究文学和语言的同时,想要有用武之地、破解西方话语独霸地位,还可以再进一步,以期能够设置议题、引导世界舆论。
到场观众专注地听完讲座后踊跃提问,包括翻译教学如何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调整、互联网对外传播在构建话语体系中的重要性、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等问题,黄友义先生一一解答,讲座在观众的掌声中圆满结束。